凌晨三點刷新
更荒誕的是那些所謂"改編自真人真事"的爆文。去年那篇閱讀量破億的帶著癱瘓丈夫北漂記,后來被原作者親口辟謠:"兒子根本沒癱瘓,只是想提前支取保險金。"但這時
二、當流量成為新型收割機有位90后作家在個人微博吐露心聲:"我寫了三年現(xiàn)實主義小說顆粒無收,改寫AI指導的復仇女強文三天就上了首頁。"這種黑色幽默在創(chuàng)作圈已是公開的秘密。平臺甚至推出了"劇情生成器",只需要輸入女主職業(yè)、男主身份、矛盾沖突三個參數(shù),0.8秒就能炮制出一千字的過橋米線式段落。
更令人細思恐極的是用戶的瀏覽記錄正在被悄悄收集。有技術博主通過反向工程發(fā)現(xiàn),那些讓你流淚的煽情段落其實都是根據(jù)你的閱讀軌跡精準投喂。當你在第34章開始頻繁刷新評價,算法就會判定這是"粘性場景",下一部推送的可能就是讓你血壓飆升的"宮斗文 Upgrade Version"。
三、我們在消費的到底是故事還是同類焦慮當你看到女主為了升職在洗手間嚎啕大哭,真的只是被戳中淚點嗎?那些P圖修得過分真實的工作證、偽造得可笑的勞動合同,某種意義上成了現(xiàn)代都市女性的集體夢魘。就像健身房里播放的動感單車課程,高強度的情緒波折反而帶來某種暴汗般的爽快感——畢竟比起現(xiàn)實生活,這里有明確的章節(jié)切換和人工調節(jié)的快樂終點。
四、我決定關掉現(xiàn)在我的手機桌面只剩下一個四川姑娘擺攤賣糖油果子的壁紙。她用手機支付寶付款的頁面,倒比平臺上那些精致?lián)笀D的女主更具說服力。某天我突然明白,與其花幾個小時追完20萬字的故事,不如去菜市場跟賣辣椒的大嫂討價還價半小時——至少我能從中學到真正的生活技巧。
當我看到論壇里有女生說"終于通過看文找到了人生方向",突然想起母親年輕時追瓊瑤言情的往事。當年被電視連續(xù)劇耽誤的不只是我們的零花錢,還有那么多被預設情節(jié)偷走的思考力。關掉平臺的那一天,陽光透過落地窗灑在我手寫的5000字初稿上,字里行間的陰影仿佛在悄然流動。
尾聲:血賺還是血虧的命題也許平臺永遠不會消失,就像永遠不會有人封禁巧克力蛋糕攤位。但至少我們該學會用清醒的視角啄食這些被精心包裝的精神零食。畢竟真實的人生沒有存檔重來的機會,而 cliffhanger里——這比任何虛構故事都魔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