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點的工作室里,顯示器藍光映著導演通紅的眼眶。鼠標在鍵盤上敲擊的聲音像是某種急促的鼓點,所有人都屏住呼吸。隨著最后一幀特效加載完成,畫面上的雛田從和風長裙秒變機械戰甲,鏡頭推進時那抹金發逆著光灑滿屏幕——整個場景仿佛被扒開表象的薄紗,露出底下涌動的暗流。
一場像素浪潮下的狂歡
這個項目的爆火完全在意料之外。最初只是美術組在雨夜閑聊時的腦洞:“如果把日式平安京的剪影疊在未來賽博場景里會怎樣?”他們隨手用手機摳圖,把雛田的發梢和機械螺旋槳疊加,效果意外驚艷。沒想到這段37秒的片段發上網后,點擊量三天破百萬。
但真正讓觀眾集體沸騰的,是第二彈“狂揉”系列。畫面里那個戴著全息耳機的雛田,指尖流光特效疊加了二十層粒子,每幀需要渲染兩小時。當她俯身拾起飄落的櫻花瓣時,花瓣特效其實是由899個透明度漸變的六邊形粒子組成——這幾乎榨干了所有云服務器。
三維世界的二重幻覺最讓人著迷的,是作品里始終若隱若現的“扒開感”。都市霓虹下透出的浮世繪紋樣、機械義肢纏繞的傳統琵琶弦、甚至是角色呼吸時帶起的和風與等離子塵?!@種碰撞讓每個鏡頭都像剝開一層洋蔥皮,露出來的新切面總能掀起驚呼。
“我們不是在做CG,”美術指導盯著咖啡杯里凝結的奶膜說,“是在造夢。用最高幀率的細膩去包裹最刺眼的違和感,就像在淤泥里挖出一塊未經打磨的琥珀。”為了表現那個被全網轉發的“旋轉銀河頭顱”鏡頭,他們整整刪了三套粒子系統,直到特效師發現用慢動作播放的水波紋疊加太空塵埃,效果意外接近星云流動。
生命與代碼的交響當鏡頭最終定格在雛田被數據風暴托起的瞬間,遠處佛塔尖頂與高架鐵軌完美對稱時,所有工作人員忽然意識到:這個始于玩笑的項目,竟無意中創造了某種超越次元的存在感。那些被精準計算的光影交錯處,仿佛真的有個靈魂在游走。
深夜散場時,導演突然想到朋友圈那句戲言:“我們或許只是用3D技術,扒開了某個平行宇宙的帷幕。”他摸著發燙的后頸,發現工作室窗外的云層突然呈現出某種青銅器紋路,恰似三千年前的符文穿越時空與現在完成共鳴。